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一


神農文化祭源自於三重埔大拜拜

記憶當中每年總有那麼幾天,大街上塞滿了看熱鬧的人潮,宮廟前響起此起彼落、接續不斷的鞭炮聲。民國106年5月14至21日由新北市政府、新北市三重區公所與財團法人新北市三重區先嗇宮共同舉辦「宗教文化藝術節暨神農文化祭慶典」,包含健康路跑、舞蹈表演、民俗表演、歌仔戲表演、藥膳品嚐和神明遶境等一系列活動,其前身便是四、五零年代臺灣人一定都聽過的「三重埔大拜拜」。



106.05.14健康開跑嘍!(黃阿青攝於先嗇宮前)



106.05.20上午的車隊遶境(蔡佩珊攝於捷興宮前路口)


三重大拜拜的由來與蓬勃發展

三重本身的地理環境屬於河埔新生地,土壤算肥沃卻帶有不少砂石。在早期農業社會中,有許多人祭拜神農大帝,期待祂保佑地方的耕種、附近居民的生活。而在每年神農大帝誕辰前夕(農曆四月廿五),當地人也會透過祭祀活動慶祝並酬謝祂一年來的照顧,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作客,共享平日吃不到的美味大餐,一同分享喜悅。新北市其他地區,如新莊大拜拜(五月初一地藏庵大眾爺)、淡水大拜拜(五月初六清水巖清水祖師爺)、蘆洲大拜拜(九月十八湧蓮寺南海佛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106.05.20神農文化祭人山人海的景象(蔡佩珊攝於先嗇宮前)


  從小住在先嗇宮附近的前任先嗇宮總幹事林成動表示,三重大拜拜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祭祀活動如此蓬勃發展,主要原因在於人口數量、人口組成以及交通位置。在當時的年代許多大工廠如:紐約製藥、味全、東元等都設立在三重,又有空軍及憲兵營,所以人口較多,同時擁有較多的工作機會,許多中南部人因此北上工作、落地生根。所謂入境隨俗,他們也跟著當地居民一起拜拜、請客,藉此告訴親朋好友自己事業有成。

先嗇宮──三重最古老的廟宇,歷史可追溯至清代乾隆20年(西元1755年)

三重先嗇宮又稱為「五穀王廟」,主祀農業守護神:神農大帝。日治時期更名為「先嗇宮」,其名取自於古代天子所祭拜的八臘神之首,它是目前新北市三重區唯一的市定古蹟。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理事長洪希賢指出,六十年前三重先嗇宮的香火旺盛,其神農信仰文化在北臺灣非常轟動、全省皆知,所以當時中壢的內定里才會從這裡請一尊神農大帝過去供奉,而非其他歷史更悠久的廟宇,希望能保佑他們耕種順利與豐收。

  先嗇宮的對場作是全臺現存對場對比最明顯的建築。對場作是以金線或前後殿為界,同時聘請兩組以上之匠師分別建造,包含大木、鑿花、石作、彩繪、屋脊剪粘泥塑均彼此對場。在對場的情況下,雙方的設計美感、施工技巧、用料水準相形明顯,使得兩組工匠有不能輸給對方的心態,更加認真製作,過程中能充分發揮所長,展現其巧思與技藝。由於匠師的流派不同,這樣的結果會造成左右兩邊不相對稱的有趣現象,也使先嗇宮呈現特殊的建築風格。1925年改建時採的對場作,是由陳應彬(中和積穗)率黃龜理(板橋員山)製作虎邊,吳海桐(新莊)率王款(二重埔)製作龍邊。



翻拍於《曹容秋圃楷書先        2015.12先嗇宮宮道(蔡育琳攝於五谷王北街)
嗇宮紀念碑》(原為李志峰攝)


  另外,從重新路轉入五谷王北街口,在路橋下有塊石碑,是民國43年由書法大師曹容先生題的「先嗇宮宮道」,即五谷王北街到先嗇宮約百公尺的道路,宮道兩旁的人行道上,每隔幾步就有塊立體雕刻植物圖像,並書寫該植物屬性的藥草地磚。



106.06.27有關神農嚐百草的龍眼藥草地磚(蔡佩珊攝於先嗇宮宮道)

神農大帝在祂一生的傳奇故事中,不同的時期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來教導人民,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神農大帝又稱為五榖先帝、開天炎帝、藥王等,根據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神農氏發明耕種的農具教人民種植五榖,又親嘗百草醫治民間疾病,並且樹立市集的規模互通貨財。所以神農大帝是農民、糧商、醫師、中藥商的守護神,更保佑農業豐收、人民健康。



106.04.05黑臉神農大帝及保生大帝神像(蔡佩珊攝於先嗇宮內)


  神農大帝的造型大多頭角崢嶸、坦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光腳、蹲坐的樣子,手上還持著稻穗或藥草,更有綠、紅、黑三種不同面貌的神像。綠臉代表少年的神農茹食草木,飲食不足且沉澱了許多綠色色素;紅臉為中、壯年之形態,發明農具、陶器後熟食飽飢所呈現紅光滿面之像,亦為教民放火燒山、拓荒,被火及太陽的高溫曝曬所呈現的紅色;黑臉則為嚐百草後,毒素之日積月累,亦為誤嚐斷腸草,中毒而全身發黑,多為老年形態。

  祭拜神農有一個禁忌就是千萬不能用牛肉!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神農大帝是教人民耕種的,而牛是幫忙耕種的動物,農人基於感念之情都是不吃牛肉的哦!另一個原因在西晉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中有記載到,神農外形為「人身牛首」,在考古中也發現許多牛首造型,因此推斷神農與牛應有相當關聯及淵源,所以祭祀時也不用牛肉作為獻禮。

關於三重埔大拜拜的盛況、消失,還有許多精彩的小故事等著大家來發現,這些細節下回分曉!

「四月二五欲予請,無車通坐愛用行」這天是號稱「每年吃掉一座中興大橋」的三重埔大拜拜!曾經有人為了它,要提早放學怕回不了家,曾經有人為了它,標會、當棉被,呈現「寧願脫褲子也不要沒面子」的臺灣人獨特的性格,曾經也有人為了它,傷透了腦筋,到底是美味還是浪費?當時的宴會舉行了哪些精采的內容?到底又有多盛大?進入工商業社會後的三重埔大拜拜又該何去何從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四 【三重大拜拜鋪張浪費與扣稅金之消失的風貌】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 四 【三重大拜拜 鋪張浪費 與 扣稅金 之消失的風貌 】 社區記者 洪美雪 報導 早期三重居民多數 以務農為主,為求年年莊稼豐收,於是會在農曆 4 月 26 日 神農大帝的聖誕的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為神農大帝 祝壽。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