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 【跨年比不上,舉債都要辦】

【跨年比不上,舉債都要辦】
瘋狂的年代,熱鬧的拜拜-三重耆老訪談紀錄之一
社區記者 蔡育琳 報導

半世紀前,名聞全台的三重大拜拜,到底有多熱鬧、多瘋狂?為何人們如此投入,還要政府出面抑止?時過境遷,往事只能靠回憶,我們採訪了幾位本地的長輩,每個人有不同經歷,但是對於當時的盛況,他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分享了生動故事。




這一則報導的日期是民國4762日,可以看到大拜拜對於交通的影響。三重原本隸屬於蘆洲鄉,民國36年升格為鎮,51年升格為市,99年改制為區。(照片提供:三重社大)


寸步難行的台北橋

林成動從小在先嗇宮旁長大,曾擔任先嗇宮總幹事、五谷里里長、聯樂社社長。他記得在民國50年代,從中南部到三重就業的人很多,每逢大拜拜,就會邀請故鄉的親友來看熱鬧、吃辦桌,結果那天就是「整個三重都爆掉」。

農業社會中,五穀王廟(先嗇宮)是三重的信仰中心,神農大帝聖誕是農曆426日,但25日就會請客和遶境。林成動說,當天下午台北橋幾乎無法通行,就連走路也寸步難行,甚至誇張到:「我有朋友說,他從晚上6點鐘就到台北橋,到三重已經12點了。」在現代人的印象中,確實有可能塞車,但在50年前呢?林成動回答:「那時候哪開得起車子,有腳踏車就很好了。現在的跨年跟不上那個時候,425大拜拜那實在恐怖啦!」

走在塞人不塞車的台北橋上,是什麼感覺?住在三重溪尾街的「末代花農」吳卿輝,也有相似的經歷。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種秀英花,也做收花的中盤商,送到大稻埕賣給茶商,用來做花茶。光復初期,淡水河畔一片白色花海,許多三重人靠秀英花維生。吳卿輝與兄弟們從小跟著種花種菜,直到他25歲那年,土地被政府徵收,做為碧華國中及重陽大橋引道,家族因而結束務農,轉為經營鋼鐵工廠至今。吳家的變化有如三重的縮影,從農業進入工商業,生活型態也隨之改變。

民國57年,吳卿輝就讀中國市政專校(現為中國科技大學),學校位於台北興隆路,他回家要先搭欣欣客運到重慶南路,再走到北門站轉乘24號公車。因為大拜拜,車輛禁止通行,吳卿輝邀請的十幾個同學,不辭辛苦改搭11號步車,「就從北門走路到我家,讓我們請客……走到台北橋,整個台北橋都是人。」他記得還有人會坐小船,穿越淡水河抵達三重,原本小船是載水肥的,為了大吃一頓,搭水肥船也無妨。

今年78歲的林彥助,16歲就拜書法大師曹容為師,林彥助擅長詩詞、書法和繪畫,被稱為三重才子。他記得當時的風氣就是如此,到處有人酬神請客,而三重大拜拜的特別之處,是因為要過台北橋,橋上人山人海,成為奇觀。「三重人很好客,以前只有台北橋一座 ,因為沒有中興橋、沒有忠孝橋,都沒有。所以台北市要到三重來……遊客過江醉方回(備註)。」



早年間很少人有相機,三重經過數次水患風災,文史資料難以保留。找不到民間請客的畫面,就以這張先嗇宮的普渡照片做一番想像。(照片提供:三重社大)


存錢借錢都要請客

住在三重簡仔畬(集美街一帶)的林萬得,31歲就接掌捷興宮管委會主委,直到今天已超過35年,並歷任2屆里長、3屆市民代表。他記得有句話說:「一年存一次,存425請人客。」 為什麼呢?林萬得認為是面子問題:「你請我也要請,不請的話就覺得說你是沒朋友,農業社會就是這個面子比較重要,存一年425花一花,花不夠還要標會。」標會如果不夠,還可以賒帳,雜貨店很有人情味,等到過年才清算。

形容自己是「土生土長三重原住民」的林彥助,從小幫忙家裡賣魚丸,現在店面出租,仍住在大同南路的市場內。過去他們自己養豬,一年賣兩次,一次是過年,一次是大拜拜之前,他說:「那些錢要來補貼425請客。」由此可見大拜拜的重要性,以及耗費之大。

沒有養豬、沒有錢的人怎麼辦?林彥助說:「去雜貨店賒欠酒啦、雜糧啦,都記在牆壁上,以前帳簿都用粉筆給它寫在壁上……王二到我家今年欠3瓶酒,多少錢都用賒欠的。」林家賣魚丸也有帳簿,在他印象中,10個人也沒有2個還,明知道對方就是還不起,然而客人的拜託很難拒絕,尤其在大拜拜的時候:「我家有人客在等,我會賺錢還你啦,要給我漏氣嗎?」

林彥助認為做生意難免吃虧,但那時沒有人會討債討得很厲害,現在看來,應該是當年的風土民情,不管是債主或欠債的人,都不能允許「漏氣」這種事發生。不過別人是愛面子,林彥助覺得是「榮譽感」,他說:「吃慷慨的啦,給人家請越多,覺得好像我們家今年賺錢賺最多,請越多越有那個榮譽感。」

23年次的陳秋金,曾在三重公所擔任機要祕書,也做過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理事長。他說在民國50年代,他的月薪600多元,結婚時請了18桌,紅包大約36-42元。而三重大拜拜請客一桌就要300400元,可見花費有多大,負擔也沉重。

洪希賢出生在大稻埕,民國51年搬到三重,現任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理事長。提到標會這件事,他解釋說:「早期生活很困苦,大拜拜才有好東西可以吃……艱苦人怎麼辦,所以招會仔,標到了就來請客。這是古老的、先人的智慧,是一個非常好的互助會、信任的互助會。」

然而借錢來請客,終究不是長久之道,洪希賢認為三重大拜拜後來是:「越演越激烈,越走火入魔,大家都其實苦在心裡……每個人心裡都想停下來,不想請了啦!因為你太累了嘛,一年做得要死、賺得要死,都給人家吃去了。」

長輩們的回憶有如傳奇,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卻又讓人不禁好奇,在那瘋狂的年代,人們舉債請客,走火入魔,究竟原因何在?除了面子問題,是否因為虔誠信仰?當時都吃些什麼好料?為何到處有人睡在路邊?跨年也比不上、聞名全台的三重大拜拜,深深吸引著我們,想要更深入了解。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更多三重大拜拜的故事。


台北縣文采 林彥助詩書畫》,書籍提供:林彥助(翻拍:蔡育琳)
備註:
「遊客過江醉方回」一句,來自林彥助的詩作三重好〉:
「君不見,淡江之浪雪飛來,漁歌翻碧恣徘徊。
又不見,中秋遊船抱明月,玉人吹笛聲聲絕。
成群鷗鷺掩蘆花,童叟垂竿魚發發,觀音山秀真欲笑,漫天綺彩綿雲開。
三重鬧熱神農節,遊客過江醉方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四 【三重大拜拜鋪張浪費與扣稅金之消失的風貌】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 四 【三重大拜拜 鋪張浪費 與 扣稅金 之消失的風貌 】 社區記者 洪美雪 報導 早期三重居民多數 以務農為主,為求年年莊稼豐收,於是會在農曆 4 月 26 日 神農大帝的聖誕的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為神農大帝 祝壽。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