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光橋與路,時空轉續集】
瘋狂的年代,熱鬧的拜拜-三重耆老訪談紀錄之三
社區記者 蔡育琳 報導
半世紀前,名聞全台的三重大拜拜,到底有多熱鬧、多瘋狂?為何人們如此投入,還要政府出面抑止?時過境遷,往事只能靠回憶,我們採訪了幾位本地的長輩,每個人有不同經歷,但是對於當時的盛況,他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分享了生動故事。
請客不一定有信仰
三重大拜拜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街小巷到處請客,但請客是一回事,拜拜是另外一回事。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理事長洪希賢說,請客的人不一定會到先嗇宮拜拜,也不代表就信神農大帝,「可能是信媽祖的、信佛祖的,但是4月25是地方的大拜拜,人家會問說你住三重,你不用請嗎?」
民國51年,洪希賢一家從大稻埕搬到三重,因此入境隨俗:「人家4月25在拜拜,我們也跟著拜,不然以前我們是拜5月13(城隍爺聖誕)。」另外他也提到,有一些少數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不願意讓人家知道,所以還是會請客。
請客除了入境隨俗、不落人後,也是應酬交際的好時機。洪希賢的父親當時在礦務局工作,資歷深、朋友多,請客在所難免。「我家一定要請3天,因為我爸很好客,我爸自己煮的,他很會煮。」4月25、26、27日,洪家每天要辦兩桌,洪希賢唸初中時,就會請老師同學來吃大拜拜,「平平都是住在三重埔,今天你來我家請,明天我去你家請。」從學校到社會,都要做人情往來。
前任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理事長陳秋金說,大拜拜一星期前就有人請客,他對應酬不熱衷,但是盛情難卻,「一直叫一直叫,沒有去好像不好意思,好像看不起他。」不過陳秋金也提到,雖然整個三重都在拜拜,「實際上都是在請客,你們在南部來的也好,在本地後來出生的也好,你連今天請客究竟是拜什麼,人家都不知道。」
大拜拜的過程中,有虔誠的信徒為神明祝壽,也有受大環境影響的一般人,為了面子、應酬、社會風氣等因素,必須要請客,不得不參與。就像現在的聖誕節,很多人未必信仰基督,還是會說一聲聖誕快樂,甚至吃聖誕大餐、買聖誕禮物。
民國43年出版的《先嗇宮沿革概要》(翻拍:蔡育琳)
中興橋與高速公路
民國43年,先嗇宮建宮200週年,出版了《先嗇宮沿革概要》一書,裡面有一篇
「風俗沿革」,描述古今對比:「古之迎神賽會。客稀而禮樸。蘋蘩蕰藻可以饈神。蔥蒜芹韮可以宴客。今則山珍海味。窮奢極侈矣。古風其可再乎。」
蘋蘩蕰藻是可食用的水草、野菜,蔥蒜芹韮是一般的家常菜,原本祭祀神明、宴請賓客,準備這些就夠了。然而人心不古,隨著經濟力的提升,三重大拜拜演變為山珍海味、窮極奢侈,民國43年已是如此,進入50、60年代想必更驚人。
「4月25日吃掉一條中興橋,一條中興橋給你們吃光光。」關於這個說法的來源,陳秋金記得是因為有一位記者的報導。在他印象中,建造中興橋花了2300萬,在那個年代是一筆巨資,因為就連政府也沒什麼錢,「三重市公所一年預算大概5000萬。」
「人家說輸人不輸陣,輸陣就歹看臉,標會來請人客,請完再來艱苦坐卦(罪過)。」世居三重、台語流利的林瑞昌,用這段話來形容「請客的學問」,也談到相關產業的效益,「當然請客會造就一些經濟出來,好比說魚、肉、雞、蔬菜、海產、南北貨,你看全三重請,那請多少?一年吃掉一條高速公路。」
民國60年,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開始動工,63年第一階段(三重到中壢)通車,67年全線(基隆到高雄)通車。根據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中山高速公路全長375公里,平均每公里造價約1億元(備註)。從吃掉一條橋到一條高速公路,這個說法可能有所誇大,但也反映出三重大拜拜的瘋狂,已達到了巔峰狀態,也埋下了消退的種子。
三重人花錢如流水,請客請到上新聞,政府開始提倡節約,還要課稅。熟悉三重市政的陳秋金說,公所的財政課會去收宴席稅,兩桌以上就要交稅,每桌大約200、300元。他家是大家族,親戚多客人也多,為了避免交稅,這邊擺兩桌、那邊擺兩桌,事實上都是同一家請客。
請客的時候,酒類是一大開銷,陳秋金描述大拜拜喝酒的情況:「不是用杯子,用那個碗,那個時候好像請客啦,還是喝酒啦,都是三重第一。」這種第一名值得驕傲嗎?陳秋金感慨道:「那個時候的三重很好笑......很丟臉,到南部去的時候,南部的人都這樣子說,你們三重埔大學畢業的,就是沒有腦筋,好像看不起你們三重的樣子。」
備註:參考資料來自《技師報》網站,<國道高速公路工程回顧>一文,作者:賴再生
技師,日期:2017-04-16,文章連結:https://goo.gl/tNdcYa
這篇報導日期是民國51年5月29日,記錄了三重大拜拜的花費:「由於政府宣導節約的成功,今年的拜拜消耗比去年少得很多,據初步估計今年僅約一千餘萬元,而去年耗資卻在二千萬元左右。」(照片提供:三重社大)
三重大拜拜的續集
在吳卿輝的印象中,民國70年後漸漸不再請客,原本有鄰居會先問好這家兩桌、那家三桌,在巷子口一起請客
,但後來就沒有人問了。因為他們家開工廠,員工和親友比較多,「後來我們都到餐廳去了,原則上就是4月25大拜拜,還有尾牙這兩次請客。」他認為是外地人口增加 ,一開始還會入境隨俗,但隨著工商業發達,農業式微,大拜拜就也消失了。
至今仍住在祖宅「崇德居」的林瑞昌說,全台北縣第一個縣轄市就是三重,三重是全台灣省第三個縣轄市,發展迅速的三重就像什麼呢?他比喻道:「三重是台灣的大熔爐,人家說美國是民族大融爐,台灣各地的鄉親來三重,也是一個大融爐。」
三重的出外人特別多,林瑞昌認為,是因為居住費用比較低,而且過一個台北橋,就可以到台北市「討賺」。許多來自雲林、嘉義、彰化的外地人,林瑞昌也跟他們成為朋友,有時他會跟「換帖」的好友說:「你不要常說你是土庫,你來這裡,你兒子在這裡出世的,你都已經要娶媳婦了,你已經住三重比你的故鄉更久了,你還說土庫人,你要說自己是三重埔人。」
回顧過往,三重大拜拜有其時空背景的因素,是一段難以重演的歷史,如今台北橋只會塞車,不再人擠人。不管人們從哪裡來、從何時來,日久他鄉變故鄉,只要珍惜這塊土地,外地人也能成為本地人。大拜拜的盛況不再,宗教精神卻可提升,例如公益慈善、文化傳承、情感連結等,現在每年一度的神農文化祭,更進一步貼近民眾的生活,創造一篇篇在地的新故事。
民國106年5月14-21日,為慶祝神農大帝聖誕,先嗇宮舉辦神農文化祭,有一系列的相關活動。(拍攝:蔡育琳)
特別感謝:
受訪者:林成動、林彥助、林瑞昌、洪希賢、吳卿輝、陳秋金、陳萬得、賴俊男
指導老師:蔡棟雄、林雨佑
主辦單位:三重社區大學
保佑單位:三重先嗇宮,神農大帝與眾神明。三重捷興宮,土地公與土地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