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大請客,在地存記憶】
瘋狂的年代,熱鬧的拜拜-三重耆老訪談紀錄之二
社區記者 蔡育琳 報導
半世紀前,名聞全台的三重大拜拜,到底有多熱鬧、多瘋狂?為何人們如此投入,還要政府出面抑止?時過境遷,往事只能靠回憶,我們採訪了幾位本地的長輩,每個人有不同經歷,但是對於當時的盛況,他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分享了生動故事。
民國106年農曆4月25日,三重一位爐主家門口,擺了案桌,備了祭品,恭迎神農大帝聖駕。(拍攝:蔡育琳)
請客都吃什麼好料
提到三重大拜拜請客的詳情,捷興宮主委陳萬得說他們家是請流水席,從中午開始吃到半夜,「來三、五個人,就把菜熱一熱,燒酒喝下去。」當時一般人都是自己煮,陳萬得剛退伍時,當家做主請了三桌,也是他自己掌廚,「冬粉用炸的,滷白菜加上蒜頭、蔥,排骨炸一炸再煮芋頭,五味菜有竹筍、香菇、鹹菜,煮個竹筍湯、鹹菜湯。」
有好吃的也要有好喝的,陳萬得說他們會去雜貨店買酒:「有紅露酒、太白酒,紅露酒現在還有,太白酒沒有了。還有自己做的酒,私釀的米酒,用碗頭喝,以前喝紹興酒就很奢華了。」喝醉了要怎麼回家?答案是不用回家。「喝醉就倒在路邊睡覺,歡歡喜喜來給人家請客,請一請、喝一喝就沿路吐。」
請客規模可大可小,前任先嗇宮總幹事林成動說,牲禮拜完之後就用來請客:「都是剁一剁、排一排,放整桌。現在一批人走,收拾一下再等一批人來,有時候根本就沒走,沒有菜就一直添上去。」在自家的門口埕請客,親友來了就坐一桌,吃飽了要走就走,輪流到各家做客。「雞鴨都是自己家養的,買一些豬肉魚肉,其他炸類就是蔬菜跟麵粉炸一炸。」林成動表示,做生意的人才會請很多,他們不是大戶人家,過年的時候還比較豐盛。
說起大拜拜,曾為秀英花農的吳卿輝,第一個就想到他父親,平常騎車收花、送花,那天則是去市場大採購,「魚就吊在腳踏車的把手上面,魚尾都可以拖在地上了,那是嘉臘魚、大頭鰱,很大尾。」他母親則會炸菜炸(菜丸子),一邊炸大家就一邊吃,他笑說:「菜丸子就是要熱熱的,肚子餓餓的,吃起來最好吃,端上桌以後反而沒有人要吃。」
林瑞昌的祖先於乾隆年間來台,已有200多年,在日治時期,他的叔公林清敦曾任臺北廳新莊支廳二重埔區長,也是先嗇宮的總董事。1925年,林清敦募款重修先嗇宮,邀請了知名匠師吳海桐,而林瑞昌的祖父是吳海桐的徒弟,也參與了這次工程。出於這份因緣,有請同一批匠人來興建林家的「崇德居」,建材來自廈門,1928年落成,位於三重車路頭街,至今仍保有古典風貌。
用心維護祖宅的林瑞昌,對於大拜拜也有深刻記憶,他們會先到先嗇宮祭拜,帶一條鯉魚、一塊豬肉,還有甘蔗。祭拜完再回家請客,因為家族人口多,就找總鋪師一起來煮,一家分個一、兩桌。關於大家族的生活,林瑞昌覺得有好也有壞,壞的就是「常常在吵架,孩子也吵架,大人也吵架」,拜拜的時候還會互相比較,看別人是不是吃得更豐盛,「趣味的時候就是,一碗飯拿著,從頭吃到尾」,各家菜色都能嘗到,也是一種口福。
三重古宅「崇德居」門前,林瑞昌(正中)與社區記者班師生合影。(拍攝:蔡育琳)
不只三重有大拜拜
農業社會,一般人不會天天吃好料,碰到大拜拜請客,就是犒賞五臟廟的好時機,捷興宮主委陳萬得說:「我那時候讀省立板中初中部,大家同學揪一揪,書包背著就去給人家請。」他走過的足跡包括鶯歌、板橋、艋舺、三重,不用帶禮物,只要人到了,對方的家族就會很高興,因為有面子。
為了吃拜拜,前任先嗇宮總幹事林成動也曾走透透,「最遠在大溪,也是硬要把你叫去,5月13台北,5月11新莊,9月18蘆洲,8月初8五股,都有大拜拜。」林成動認為,三重大拜拜會這麼蓬勃發展,主要是從中南部來的人很多,一些大工廠都在三重,來這邊賺到錢,成功了就要叫親戚朋友來。
書畫名家林彥助記得在他「做囡仔」的時候,曾經坐三輪車去吃大拜拜,「大人坐在上面,我蹲在前面,很稀罕,要去蘆洲給人家請。」當時一般人大多步行,能坐三輪車到其它村落,想必就像郊遊遠足,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回憶。
三重捷興宮原名「簡仔畬福德祠」,西元1801年建立,歷經多次搬遷、修建,現在位於重新路四段。(拍攝:蔡育琳)
童年回憶與大拜拜
陳萬得小時候就讀二重國小,從他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次三重大拜拜,就會跑到先嗇宮前報到。「等著要拿旗子遶境,如果他們看中你,就叫你過來。拿一個旗子可以5塊錢,我們那時候零用錢才2塊。」一個小孩子,舉旗繞境不累嗎?陳萬得回答說:「從早到晚要走一整天,反正就嘻嘻哈哈,時間過得很快。」
時間確實過得很快,對於陳萬得來說,遶境不只是兒時回憶,長大後還有精彩續集。捷興宮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而在三重的傳統就是,先嗇宮的神農大帝每次出巡,都由捷興宮的土地公做先鋒官,陳萬得身為捷興宮主委,從小到老都認真執行任務。
曾任三屆五谷里長的林成動說,以前三重大拜拜,台北的大橋、太平、永樂國小,只要是住三重的學生,就可以提早下課。當時他就讀的明志國中,就是現在先嗇宮對面的興穀國小,農曆4月25當天,他們可以出來看熱鬧,但不能提前下課,其實在那種氣氛中,他很坦白的說:「根本就上不了課。」
童年中的大拜拜,除了好看、好玩、賺外快,其實還有特別辛苦的例子。從小幫忙做生意的林彥助,當時就讀三重國小,他自認算是用功的學生,但也經常逃課,因為工作比較要緊。「我們家裡在做那個魚丸,4月25號神農節,要忙25天,要準備東西……到我家買東西的人都好像用搶的,比現在排隊還久,好像不要錢一樣。」林彥助感慨說大拜拜的影響非常大,那段時間他沒有一天去上課的。
總而言之,大拜拜的日子一接近,不管大人或小孩,整個三重都陷入非常時期,說是緊急狀態也不誇張。那是集體的記憶,也是時代的傳奇,儘管一去不回、有好有壞,回想起來仍有滋有味。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更多三重大拜拜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