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認識秀英花(三)-尋找秀英

尋找秀英
在三重已絕跡的秀英,
原本以為只是長輩們口中的一段回憶;
卻因為無數的偶然,得以見到秀英廬山真面目。
從花盆移至庭院、從校園推向社區,
從未想到,見到復育的第一朵秀英花綻放,
竟是如此艱辛不易。

越洋專訪  前三重社大校長  張琦凰

美麗的錯誤    文蔡育琳
天龍國到三重埔

笑說曾經是「討厭的天龍國人」的前三重社大校長張琦凰,現在定居在法國巴黎。當初來到三重社大是膽顫心驚,因為對不熟悉的三重埔,印象相當不佳~環境髒亂、多流氓、民風強悍。從20052013,在三重埔蹲了八年,從副主任做到校長,琦凰校長逐漸了解三重人的個性,用兩個字直接來形容,就是台語的「土直」:「要就要,不要就不要;強烈而直接,沒時間跟你囉嗦!」。

很多美好事物,都不是經過精心策畫,全賴老天爺巧妙安排!」。琦凰校長回憶在三重服務期間,「太多的感動了!越投入,就發現越值得投入。」她認為,社區大學是由下而上發展,讓早年失學民眾,有機會念書;社大除了學習功能,也能凝聚社區共識,讓大家互相交流,幫自己的家鄉做更多事。經各所社大多年耕耘,已逐漸開花結果,相信政府已看到成效,應該提供更多的協助和資源。

台灣的縮影─三重埔

說到三重的特色,琦凰校長說,台灣島的西南部有個凸出的大肚子,就是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這四個平原縣市,多年來擁有便利的灌溉系統,在農業時代相當發達。但是,當工商業時代來臨時,人口就開始流動,三重的外來人口也以這四縣市居多;因與台北市僅一水之隔,佔地理之便,大量地容納了來自台灣各縣市的移民,因此三重就成了台灣的縮影。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由農業轉向工、商業,高速公路的終點,當時就設在三重,三重遂成為南北交通轉運中心,不但帶動各行各業,同時充滿活力與競爭力。

2005年,三重市公所發行了一套文史叢書戀戀三重埔,三重社大同仁由此得知秀英花,在日後的導覽行程中,都會提起秀英花的過往。雖然有許多學員也曾提到,聽到長輩看過、摘過秀英花,不過大家都沒見過秀英花,以為秀英花已經絕跡了,只能記載在地方的文史供後人追憶。

自從三重埔大拜拜」停辦後,已經很久沒有一件事,足以讓三重埔人總動員,捲起袖子盡心來參與的盛事了。2009年開始,三重社大開始舉辦「三重藝文祭」,期望三重埔人,拿出昔日大拜拜的精神,以各式藝文成果來謝天。充滿三重元素的「藝文祭」,包括:夜市、手工藝、布袋戲、歌仔戲、踩街繞境、神將創意大賽等,不僅許多媒體爭相報導,也吸引民眾熱烈參與。琦凰校長說一旦我們願意投入,就會有人傾囊相助;有一天的能力,就做一天的事。

 誤打誤撞找秀英

2012年,社大在三重自強路的廣一廣場,舉辦成果發表。當時的招生海報及簡章標題寫著,尋找秀英花,希望有人知道秀英花的故事,提供給社大做文史紀錄。三重社大一直自許是「在地的文化銀行」,之前聽過耆老談秀英花,雖然不曾親眼看過,仍希望能完整地記錄三重過去秀英花全盛時期,和期待有機會復育秀英花。當時海報是外包給設計公司製作,設計者並不認識秀英花,僅能在網路搜尋,以錯誤的花圖案(非秀英花)當花邊,加上鄭阿四先生提供的花農照片,所完成的尋找秀英花錯誤海報,社大並沒人發現,結果差點因此發生肢體衝突。


從小看著秀英花長大的三重市民余正良先生,看到社大的海報,秀英花被誤植,怒氣沖沖地對工作人員發火「這不是秀英花!」,工作人員連忙解釋,卻得不到要領,余先生亦不諒解。眼看余先生就要和社大工作人員起衝突,情況相當緊急,琦凰校長只好找張明祥老師來善後,原因是明祥老師看起來比較兇,琦凰校長一再交代不要起衝突,儘量安撫,沒想到因為這起事件,竟燃起了復育秀英花的契機!

明祥老師出面,不但化解衝突,余正良先生也爽快地明祥老師去看秀英花原貌,並引介了幾位種植秀英花的長輩,從此三重社大與秀英花結下不解之緣。從剪枝扦插繁殖開始,摸索了數個月,復育的秀英花苗終於開花了。只要有適合的環境,有充足的陽光,秀英花就很容易栽種,至此,三重社大以復育秀英花為己任,琦凰校長申請了一筆經費,請張明祥老師製作小花苗盆栽,分送給三重居民,讓大家把陽台變花台、屋頂變花園。琦凰校長回憶:如果當時的海報沒犯下美麗的錯誤,和明祥老師適時的神救援,可能無法連接啟動復育秀英花的機緣。所以說,老天爺都幫我們準備好了!


後來陸續在三光國小、正義國小、光榮國小栽種秀英花樹,邀請老師學生實際操作,了解秀英花的歷史。對此琦凰校長:「三重社大永遠在做一件事:拋磚引玉這是大家共同的資產,希望大家一起來做。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認識秀英(二)秀英的全盛時期

認識秀英花()

秀英的全盛時期  /張明祥老師

台灣茶葉外銷起源很早,早年經黑水溝(台灣海峽)運抵中國大陸福建沿海,再轉外銷到南洋、歐美。從資料顯示,有外銷至英、法等地,更在異地大放光彩。依耆老敘述「聽說當年,一斤秀英花苞,可換得一石白米,一石白米就是一百斤(約六十公斤)啊!」。仔細想想,秀英花價,勘比現在金價。這個時期,大約是台灣光復前後年間。

在秀英花全盛時期,三蘆地區為台北城外的農業重鎮。在花季結束,就會把花株砍到剩半尺左右。這麼做有兩種作用:一、枯枝可做柴薪,燒水煮飯;二、植物有一種特性,危機發生時會促使枝葉繁茂,以利來年花開更多。由此可見先人的智慧,不但促成來年花季的收成,又滿足了日常柴薪的需求,亦開環保之先河。

秀英花的生產基地之一的「溪尾」,東臨淡水河支流小徑,範圍涵蓋了今天的碧華街、自強路五段。乾隆15年(1750),同安縣人葉皇山渡海來此墾拓,圳路尾是三重開發較晚的地方。乾隆27年(1762)至乾隆37 年(1772)約十年時間,該地區陸續完成引水系統,平原上圳路密布,主要灌溉圳路約可分三重埔圳、溪尾圳,皆為農業用途。

順帶一提,「港墘」是清代老地名,口語稱「港墘仔」,距離同安聚落不遠的地方,位於淡水河邊,現今三重社教館附近,範圍可擴至香水會社附近。此地以風大著名,夏季有東南季風,冬季有東北季風,很適合曬米粉,因此米粉寮甚多,也設有簡易碼頭,利用竹筏將米粉運到萬華一帶。「港墘仔」是三重埔唯一不以香花為生,而以曬米粉出名的地區。

香水會社
秀英花因富含精油,可做香水,法國人將它發揚光大,在巴黎的香水工業,被稱為夢幻工業,各種香花香水猶如萬花筒一般繽紛。三重曾盛產香花,除了供應大稻埕製作上等包種花茶、紅茶花茶,日本人也因此蓋了香水工廠,成立了香水會社,地點就在今天的正義南路(電信局附近),以巴黎習得的技術來製作生產。目前這家香水會社仍在日本經營,我們輾轉聯絡後了解,此會社創辦至今剛好滿百年。

可能有人會想問,香水會社的產品,是不是以前熟悉的「明星花露水」?可惜不是,香水會社是日本人成立的,年代較早。明星花露水是隨國民政府來台後,從上海遷來三重,在中興橋附近復廠,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明星花露水就搬遷到土城去了。

在民國六十年代,台灣推動十項建設,因興建高速公路,三重地區整片香花種植區都被剷除。當年花海處處的情形已不復見。

香花文化
在台灣通史中,連橫寫的〈稻江冶春竹枝詞〉二重埔接三重埔,萬頃花田萬斛珠。穀雨清明都過了,採花曾似採茶蕪。。由此詩回憶過往,萬頃花田隨風舞動,對岸的大稻埕都能聞到花香陣陣。連橫北遊碧潭,提詞讚道:「大橋千尺枕江流,畫舫笙歌古渡頭,隔岸素馨花似雪,香風吹上水邊樓。;遙想當年的連雅堂坐在酒樓,有絲竹伴唱的畫面,確實是文人雅事。

                                                                   民國二十年的大稻埕河岸

另外有一首台語流行歌,也寫到河邊的秀英花,足以讓人想像當年情景。
河畔宵曲1939年發行,利家唱片公司,詩雨作詩,周添旺編作,純純 唱,電影配樂:跳舞時代

「清風吹來,陣陣微微,蒼白秀英,開在河邊;
港中的水,幽幽流去,啊~無伴心希微。
岸邊樹頂,鶯鶯亂啼,見景傷情悶無意;
寂寞河畔,愁緒綿綿,令人可想思。

遙望船隻,靜靜震動,水面照著,灯火半紅;
犬吠聲音,入阮耳空,啊~十九青春叢。
純情希望,流西往東,港町河畔我一人;
聽著嘴琴,蕊蕊哀調,令人恨茫茫。」

河畔宵曲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O8wA-HZ24


參考書籍:
【台灣地名沿革】民族文化叢書第十五種,著作者:洪敏麟,發行者: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民國686月出版
【三重市志】發行所:台北縣三重市公所,中華民國859月出版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認識秀英花(一) 身為三重人你不能不知道~

 認識秀英花()
 身為三重人你不能不知道~
秀英是誰?聽起來有點「俗」、有點像「老古董」,
猶如「菜市仔名」的秀英,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認識她
在歷史的洪流中,秀英曾轟動三蘆的舞台,
以當家小旦之姿,粉墨登場,
演出跨世紀令人懷念的秀英傳奇。
隨著文獻資料出爐和挖掘長輩們的回憶,
讓我們有機會,揭開秀英的神秘面紗。

秀英花的身分證 /張明祥老師 
秀英花(學名為Jasminum Odoratissimun)原產地在印度,屬於木樨科,茉莉屬、素馨屬。樹枝是可攀爬的軟枝,樹葉為對生單數,花朵富含精油可做香水,也可做花茶的添加香料。花期從每年清明後開到11月。

從目前可查到的資料顯示,三蘆地區的秀英花可溯及清光緒13年(1887),新莊郡鷺州庄三重埔的張林達氏,從福建漳州引進台灣種植。當時有王安定的合興號茶行、建興號茶行,將秀英香花茶輸往南洋。

清朝政府會在三重地區種植香花,為的就是將「清心烏龍」(製造包種茶的茶樹品種)夏、秋採收的茶葉加工製成「紅茶花茶」、「包種花茶」,然後賣給其他國家。

為什麼要選在三重呢?因為三重距離台北的製茶場不遠,屬沙質土壤、水質乾淨,又有大片土地可以種植,是種香花的理想地點。香花的種類包括秀英花、茉莉花、黃梔花等,花茶製作,包括秀英花茶、茉莉花茶等。在大稻埕發展過程中,茶葉興起,大量銷往廈門各地,再由廈門茶商輸往南洋、歐美等地。

在三蘆地區的民眾,有倚水而居的特性,三蘆就是大稻埕商埠的衛星城鎮,遠離三蘆之外的地方就沒有香花。在那個年代,秀英花大量遍植於淡水河左岸,採收後經由水路輸運,送到右岸的大稻埕碼頭,是本地極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也可說是三重、蘆洲的區花。


香花的蹤跡
河水是生命的源頭,也是古時候交通要道;大河孕育出生活的基本要素,香花的蹤跡也跟河水有關聯。淡水河的右岸是大稻埕,清朝時代是台北城的大商埠,左岸則是現在的三重和蘆洲。前清時期,整個臺北盆地對外連繫,都是倚賴淡水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水路交通系統,當時從大陸來的大帆船可直達新莊的頭前埔(頭前是第一重的意思,埔則是閩南對河岸沙洲平原的慣稱,「三重埔」則是第三段沙洲平原的意思)。後來因為淡水河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河床淤積漸高,船隻航行不方便,開發的重心,就轉到下游的二重埔和三重埔地區。

依據追溯考察,從清朝康熙到光緒13年(1887),大漢溪與新店溪在江子翠交會處(今二重輸洪道入口處),緊接著就是淡水河的起點,到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再延至淡水河出海口,基隆河延伸經內湖到汐止(古地名為水返腳),都有香花出現的蹤跡。

先民來台開墾會依循他們在原鄉的生活經驗,為了互相有照應,同鄉會聚集在一起;例如今日新北市三重區的同安街,就是過去福建同安人的聚集的村落而得名,一直延用到今天。還有許多路名、地名,也同理可證。沿著淡水河及其支流,跟著先民發展的留下的痕跡,我們一樣可以找到在三蘆消失的香花蹤跡。

新莊郡-蘆洲庄-三重埔古地圖

香花分布地
依照日據時期的行政歸屬-新莊郡、蘆洲庄、三重埔。在一百多年前,顯然蘆洲要比三重埔來得重要,在那個香花遍植的年代,可溯及到現在的新店、秀朗、東園,除了秀英花還有茉莉和黃梔。曾有耆老告知,秀英花還遠達水返腳(現今汐止),中間則是內湖。遙想早時以大稻埕為圓心,等距的圓周範圍,可能都是大稻埕的衛星城鎮。以三重、蘆洲與對岸的大稻埕,可說是咫尺。

光緒 13 年(1887),張林達氏引進秀英花,在三重蘆洲普遍種植,不知是因地理位置的便捷,還是隨墾拓而引進?但是,在其他文獻上又可考據,更早年代,今日東園一帶就有香花。在大約同樣的年代,今日的貓空、木柵,是由張林富氏引入鐵觀音茶葉,當時張林為其複姓,張林達與張林富是否有血源關係?值得再一步探索與調查。

秀英花並非福建或鄰近省份的原生種,原產地為印度,讓它發揚光大的是法國人,是否與法國人擅用香水有關?就不得而知了。秀英花飄洋過海流傳普世,現今全球許多地區仍有秀英花存在。據悉,秀英花為泰國國花之一(泰國有兩種國花,睡蓮和秀英花),巴基斯坦也以秀英花為國花,洲的突尼斯的國花也是秀英花。

三蘆地區的香花,在非製茶時節(冬、春二季間),皆聚於「香水會社」製造成香水的相關產品。由於香花種植拓展甚寬廣,估計產量不在少數,除了製作花茶外,絕對有其他用途,否則如何從清朝光緒 13 年(1887)延至西元1949年後?國民政府初期抵台時節,仍有相當多的數量,民國60年左右,因環境更迭、農事漸弱,秀英花才漸漸式微而至消失無蹤。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四 【三重大拜拜鋪張浪費與扣稅金之消失的風貌】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 四 【三重大拜拜 鋪張浪費 與 扣稅金 之消失的風貌 】 社區記者 洪美雪 報導 早期三重居民多數 以務農為主,為求年年莊稼豐收,於是會在農曆 4 月 26 日 神農大帝的聖誕的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為神農大帝 祝壽。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