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三【神農大帝遶境之古往今來】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三
【神農大帝遶境之古往今來】
社區記者 陳雅君 報導

講到三重埔大拜拜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是有好料的可以吃-因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菜餚祭祀神明並請客辦桌,還是神農大帝出巡時的鑼鼓喧天和目不暇給的陣頭表演,又或者是從四面八方湧入的人潮和車潮所造成的交通擁塞畫面呢?也許你曾很榮幸的參與過三重的那一段瘋狂年代,又或許你來不及加入,但沒關係,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究神農大帝出巡的古往今來。

神農大帝出巡事蹟 蝗蟲vs鐵甲龜仔

聯樂社社長也是先嗇宮前任總幹事林成動說:「以前農藥沒有這麼發達,都是農業區,有一段時間五股、新莊中港、化成路種不起來,神農大帝請出去遊街,蟲就死掉了。那時候的事,現在還有很多人在流傳。」

三重捷興宮管理委員會主委陳萬得說:「以前農業社會,就我所聽到的、知道的是,每年收成若不好,那時都有蝗蟲害,土地公和五穀先帝出來巡一巡,那一年就豐收,很靈的。」

「我不了解,但我公仔曾說過,之前有鐵甲龜仔,那蟲的殼很硬,我們壓不下去,牠都吃稻子,四月二十五日,五穀先帝出巡,走到那裡,龜仔就死到那裡,所以那些務農人家,四月二十五日就拜得很工夫,家家戶戶都有請客,就是這樣來的」這是南義社社長王清陽聽他阿公說的。

在三重的農業社會時期裡,神農大帝的神威屢屢顯靈,獲得百姓深深的肯定,更凸顯出神農大帝出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聯樂社踩街(照片提供:三重社大)

神農大帝出巡之陣頭組成

陳萬得說:「西區有五保(也就是現在行政區域劃分的里),廟邊發展比較早,比較有錢,五谷和二重就出錢,德厚有聯樂社、過圳有南義社就出陣頭,我們這邊以前是貧窮庄,沒錢就出土地公還有出人力,我們這邊以前都種花啊!黃梔、茉莉、麻竹。」

「我小時候,懂事開始大約是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神農大帝要出巡時,我就跑去先嗇宮等著拿旗子遶境,如果陣頭看中我,就會叫我過去,拿一個旗子就有五塊,那時我們的零用錢才二塊。」所以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他每年都去幫忙,對於當時的他來說應該是既可看熱鬧又有錢賺又能替神明服務,真是一兼數得。

在三重早期農業社會,大家生活步調差不多,白天務農,傍晚飯後就聚集在廟口下棋、泡茶、閒話家常,或學習陣頭技藝(樂器、戲劇、舞龍、舞獅……等)。在戲劇方面,因演出人員均是農家子弟,故又稱為子弟戲。每當神農大帝要出巡時,全村落的百姓均會放下農務,相邀參與活動並各司其職共同完成遶境。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不論大人、小孩,對於神明的事務大部份都是義務性的且很熱衷參與。後來三重進入了工商業時代,人口大增,工作性質改變,陣頭慢慢也變成了一種職業。

可是在政府實施復興中華文化,刻意的打壓廟會活動後,陣頭慢慢的沒落了,現在學習陣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因為無法單單只靠陣頭這一份工作來養家活口。王清陽說,南義社目前都靠第三、四代的在支撐,但他們都已經六、七十歲,且也僅剩十幾人。但他們仍然不放棄,繼續尋求對陣頭文化有興趣的年輕民眾,提供他們場地與器材並請老師來教學,希望陣頭文化能繼續傳承下去。

神農大帝踩街之盛況

農曆四月二十六是神農大帝聖誕,二十五日神農大帝會先在三重遶境祈福消災,先嗇宮於活動前一、二個禮拜左右就會先派專人去沿路貼香條,主要是告知當地寺廟及沿途的信眾,神農大帝何時會從此地經過或停留,希望信眾能設香案迎接、寺廟能盡地主之誼。

在出巡的路線確定之後,會製成圖表成為「路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路線圖。廟方會請人將路關用毛筆寫在木製的牌匾上,神農大帝出巡時,會請四人扛著路關牌走在隊伍的前方,讓信眾一目了然出巡的路線。

除了路關牌,還有西燈頭旗上面會寫上先嗇宮、神農大帝名號,讓沿途信眾知道是那間宮廟及主神出巡,再來就是捷興宮的土地公來當神農大帝的開路先鋒官。

先嗇宮西燈頭旗(照片提供:三重社大)

聯樂社因和先嗇宮屬同一村莊,故成為神農大帝駕前樂班-林成動說:「每年神農大帝出巡,南義社和聯樂社一定都會出陣。光一個軒社北管就三十人,神像一尊一天就要五人輪流扛,加上舞龍、舞獅、大鼓。」

雖說正統陣頭陣容就只有鼓陣、獅陣、龍陣、什音、八管這五種,但你可以想像三十支鼓吹同時吹奏時響徹雲霄的浩大聲勢嗎?加上鼓陣整齊劃一的咚~~~鼓響,就可以想像當時震耳欲聾的磅薄氣勢。為了增加陣頭的可看性,又加入了民俗雜耍技藝表演,如公揹婆、蛤仔精、車鼓陣、桃花過渡、布馬、牛犁、踩高蹺……等。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習慣的不同,陣頭陣容也跟著改變,電子花車、電音三太子、西洋管樂、大型玩偶……等,慢慢取代了部份陣頭陣容。

台北縣最大的軒社,也是三重唯一拿過陣頭「特賞獎」的軒社-南義社第三代社長王清陽說:「我十八歲就加入南義社扮神將,那時是民國五十二年。先嗇宮神農大帝遶境,那時候出陣人數一團大約出動二、三百人,南義社可動員人數約八十人,大部份都是從外縣調派過來幫忙支援,所以神農大帝出巡整個遶境隊伍,光廟方及陣頭人數就破千人。」

神農大帝遶境的隊伍除了在地陣頭的演出,還有來自全省各地方的陣頭團體來慶賀神農大帝聖誕,同時也隱含著互相切磋較陣的心態,也因為如此,有來自全省各地的親朋好友,除了來三重吃辦桌,另一個目的就是看陣頭比拼,因為在這裡才有機會看到南北不同文化的陣頭陣容,實在是不容錯過。

而在信徒的眼中就像是在看偶像走金馬獎紅地毯,只是這條紅地毯看不到盡頭。又像是世界節慶-巴西嘉年華遊街,只是把熱情的森巴舞曲改成劈里啪啦劈里啪啦響徹雲霄的鞭炮聲。

但信徒可是有備而來的,家家戶戶都備了香案,有鮮花、素果、蠟燭、酒、雞、豬、魚……等,等著要奉獻給神農大帝,感謝衪保佑今年收成好,家人都吃得飽。

當神農大帝的神轎經過時,還要趕快把香案上的香拿去跟衪香爐裡的香交換,意味著衪有進到家中巡視,有驅邪避煞的功效,並拿一張衪加持過的平安符放在身上或家中保平安。有些信徒甚至會拿著香跟在遶境隊伍後面,陪著神農大帝一起巡視整個三重埔,一大群人就這樣浩浩蕩蕩一步一步的走著,場面非常壯觀。

早上以車隊遊行方式進行(照片提供:三重社大)

時代在變遷,都市型態的轉變,人民的訴求不同,神農大帝出巡的方式也有所變化。遶境方式分為上午車隊出巡整個三重,下午人車搭配踩街輪值區城。為了增加與民眾的互動,除了保持換香及發放平安符的民俗活動,還增加了發放農作物,如瓠仔、菜瓜……等。同時為了體恤學生,經過學生考區時,禁放鞭炮及使用擴音器,鑼鼓隊伍立刻壓低音量噤聲通過,讓民眾對於傳統廟會活動另眼相看。

神農大帝出巡之社會觀感及意義

早期三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從事農業耕作,而這恰巧是一種靠天吃飯的行業,加上當時醫藥並不發達,百姓對於教導人民耕作並嚐百草開啟醫藥救人的神農大帝更加仰賴尊崇,進而對於神明的事務就當成自家的事來辦。神農大帝出巡除了是廟方的活動也關係到農民的生計,百姓們都更加熱情的踴躍參與。俗話說人多就熱鬧,鑼鼓喧天,炮聲連連這是一定要的,這樣才能顯現出神農大帝遶境時歡慶熱鬧的盛大場面。每家每戶的人都為了這場出巡忙進忙出但內心裡卻是興奮萬分,就是冀望這個活動能圓滿完成,今年事事平安順心。

經濟型態的轉變,民國五十五年至六十九年,加工出口、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的影響下,人力需求大增,三重突然大批湧入從中南部北上尋求工作機會的鄉親,他們漸漸地扎根在三重,在這裡傳宗接代,因此三重的宗教信仰也後續慢慢的多樣化了,不再以神農大帝為其主要的祭祀神明。加上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自我主義提升,以自我為中心,而廟會的活動又經常伴隨著空污、噪音及交通阻塞、信仰不同……等問題,漸漸引發部份民眾的反感及抗議。

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廟方配合政府政策,於合法的時間內舉辦活動,並減少點燃炮火,並派專人清潔路面炮火餘料及指揮交通,以保持交通順暢,以順應民意,藉此也讓廟會文化得以保留。其實不管社會如何變遷,神農大帝遶境的宗旨始終不變:祈福消災解厄,讓百姓衣食無憂。明年神農大帝遶境盛事,歡迎您一起來參與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四 【三重大拜拜鋪張浪費與扣稅金之消失的風貌】

三重大拜拜系列報導之 四 【三重大拜拜 鋪張浪費 與 扣稅金 之消失的風貌 】 社區記者 洪美雪 報導 早期三重居民多數 以務農為主,為求年年莊稼豐收,於是會在農曆 4 月 26 日 神農大帝的聖誕的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為神農大帝 祝壽。 擁有 ...